關(guān)鍵詞 |
生產(chǎn)楓香小苗,楓香小苗服務(wù),廊坊楓香小苗,東城定制楓香小苗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園林用途 |
風景樹 |
冠幅 |
100cm |
落葉與否 |
落葉性 |
生長環(huán)境 |
露地 |
樹齡 |
2年 |
樹形 |
寶塔形 |
樹型 |
垂枝形 |
主要觀賞部位 |
觀葉 |
楓香樹為落葉喬木,高達30米,胸徑大可達1米,樹皮灰褐色,方塊狀剝落;小枝干后灰色,被柔毛,略有皮孔;芽體卵形,長約1厘米,略被微毛,鱗狀苞片敷有樹脂,干后棕黑色,有光澤。
楓香葉薄革質(zhì),闊卵形,掌狀3裂,中央裂片較長,先端尾狀漸尖;兩側(cè)裂片平展;基部心形;上面綠色,干后灰綠色,不發(fā)亮;下面有短柔毛,或變禿凈僅在脈腋間有毛;掌狀脈3-5條,在上下兩面均顯著,網(wǎng)脈明顯可見;邊緣有鋸齒,齒尖有腺狀突;葉柄長達11厘米,常有短柔毛;托葉線形,游離,或略與葉柄連生,長1-1.4厘米,紅褐色,被毛,早落。
雄性短穗狀花序常多個排成總狀,雄蕊多數(shù),花絲不等長,花藥比花絲略短。雌性頭狀花序有花24-43朵,花序柄長3-6厘米,偶有皮孔,無腺體;萼齒4-7個,針形,長4-8毫米,子房下半部藏在頭狀花序軸內(nèi),上半部游離,有柔毛,花柱長6-10毫米,先端常卷曲。頭狀果序圓球形,木質(zhì),直徑3-4厘米;蒴果下半部藏于花序軸內(nèi),有宿存花柱及針刺狀萼齒。種子多數(shù),褐色,多角形或有窄翅。
楓香樹形呈圓錐形,高約20-40米,高可達40米,胸徑大可達1米以上。幼年及中年時樹皮淡灰色,平滑,老時樹皮灰褐色,粗糙而厚,淺縱向溝裂,方塊狀剝落;小枝灰色,披柔毛,略有皮孔,干后灰色;芽體橢圓狀卵形,略披棕色柔毛,長約1厘米;鱗狀苞片5-6枚,常有樹脂,干后棕黑色,有光澤。
楓香種植方法
種子處理
1 種子購入后,立即冷藏(1℃至5℃),直到翌年2月份。播種前用0.3%至0.5%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0.5至1小時,然后濾出。置清水中漂去空癟種粒并沖洗干凈,陰干待用。
2催芽
于播種前15天設(shè)置催芽沙床。沙床寬1米,深20厘米,長度視種子多少而定。用經(jīng)0.5%高錳酸鉀溶液處理過的黃沙,鋪墊成15厘米厚的床面,另備適量消毒的黃沙用于蓋種。
二三月份播種催芽。將經(jīng)消毒陰干的種子均勻播入床面,每平方米0.1公斤左右。播后用消毒的黃沙蓋種,澆透水。床內(nèi)置溫度計,再以毛竹片為支撐,橫向架成弧形,上蓋薄膜保溫保濕。
管理的是水分和溫度。如表層沙發(fā)白,須揭膜補水,補水時應(yīng)用噴霧器噴灑。沙床內(nèi)溫度達30℃時,要揭開兩頭薄膜通風降溫。25天左右即可發(fā)芽。 種子發(fā)芽后每7至10天噴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36%百菌清500倍液—次,交替施用。苗齡15天左右是移植的佳時間,此前3至5天應(yīng)選擇陰天或傍晚揭膜煉苗,增強幼苗的抗性,提高移植成活率。
3介質(zhì)及容器的準備
栽培介質(zhì)成分為:草炭50%、沙壤土42%、珍珠巖5%、過磷酸鈣2%、進口復(fù)合肥1%,另加適量的硫酸亞鐵和90%晶體敵百蟲。介質(zhì)應(yīng)于移植前20天配制好。容器以10x16厘米(上口徑10厘米,深16厘米)的為好,有利于根系伸展和發(fā)育。
將配置好并經(jīng)消毒處理的介質(zhì)裝入容器內(nèi),灌裝時,以裝滿容器深度的9成為宜。
楓香容器苗管理
楓香小苗耐陽性較差,芽苗定植后應(yīng)及時遮陰。定植后,可能有少數(shù)芽苗因處理不當而死亡,須及時補苗。
為防止小苗遭受病蟲的危害,定植后要做好防治根腐病和莖腐病的工作,一般每7至10天噴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退菌特800倍液一次。交替使用,以免產(chǎn)生抗性。另外,北美楓香喜濕潤的環(huán)境,因此補水可適當勤一些。
因容器內(nèi)介質(zhì)含養(yǎng)分較少,平衡能力差,2個月后,每7至10天須進行葉面施肥一次。肥料種類為磷酸二氫鉀和尿素,濃度為0.1%至0.3%。隨著苗木的生長,濃度可適當增加。葉面施肥宜在陰天或早晚進行,切忌高溫時施用。
經(jīng)過精心管理,一年生苗木高度可達60厘米以上,地徑可達0.7厘米以上,此時可出圃造林。如用于園林綠化,則需分栽培育成較大規(guī)格的苗木。
楓香的園林用處楓香樹在中國可在園林中栽作庭蔭樹,可于草地孤植、叢植,或于山坡、池畔與其他樹木混植。倘與常綠樹叢合營栽種,秋天紅綠相襯,會顯得非分特別漂亮。又因楓香具備很強的耐火性和對有毒氣體的抗性,可用于廠礦區(qū)綠化。但因不耐修剪,大樹移植又較難題,故普通不宜用作行道樹。楓香秋天葉片色彩艷麗,樹冠稠密,合適在面積較大的庭園或坦蕩地區(qū)內(nèi)做欣賞樹種。
楓香的文化背景稱號由來因為楓香樹的圓球形果序,于蒴果開裂時種子從多處掉下,看似管道許多,故而有路路通之名。楓香全樹含有芬芳的揮發(fā)油,因此得名。 植物學史楓香樹的形式標本于1864年由收集家奧德漢(Oldham, Richard)在臺灣海水收集,并將大部份標本送往邱園,另一部份送往大英博物館,交由植物學家持續(xù)研討,正式學名由植物學漢斯(Hance) 付與,在1866年宣布于法國自然科學年報,不斷不曾堅定沿用至今,現(xiàn)時形式標本寄存于大英博物館。 加拿大楓之國的由來楓葉,作為加拿大主體文明的標識,已深深融入其多元文明當中,并使全部百姓引為驕傲。楓葉,作為加拿大國度的高意味,已深深植入其國體,成為加拿大的國魂。以楓葉作為加拿大國度的意味,汗青長遠
楓香喜溫暖濕潤氣候,性喜光,幼樹稍耐陰,耐干旱瘠薄土壤,不耐水澇。多生于平地,村落附近,及低山的次生林。在濕潤肥沃而深厚的紅黃壤土上生長良好。深根性,主根粗長,抗風力強,不耐移植及修剪。種子有隔年發(fā)芽的習性,不耐寒,黃河以北不能露地越冬,不耐鹽堿及干旱。在海南島常組成次生林的優(yōu)勢種,性耐火燒,萌生力。
全國楓香小苗熱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