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混凝土保水增粘劑提升混凝土流動性包裹性
產(chǎn)品別名 |
洛陽混凝土,保水增粘劑,混凝土流動性,混凝土包裹性 |
面向地區(qū) |
|
品牌 |
保水增粘劑 |
洛陽混凝土保水增粘劑提升混凝土流動性包裹性
混凝土外加劑的特點是品種多、摻量少,在改善或提高新拌和硬化混凝土的性能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新拌混凝土工作性能明顯改善;能有效控制混凝土的凝結時間與坍落度損失;后期強度有較大的增長;增加混凝土的密實性,抗?jié)B、抗凍、抗炭化等耐久性指標有較大的提高,硬化混凝土有較好的體積穩(wěn)定性等。外加劑的研究和應用技術的發(fā)展促進了混凝土施工新技術與新品種混凝土的發(fā)展,在發(fā)達國家摻外加劑的混凝土占混凝土總量50%~80%,特別是日本、北歐等國幾乎全部混凝土都摻用外加劑,我國僅接近40%。使用外加劑的普及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混凝土技術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特別是外加劑與混凝土已成為本世紀混凝土工程的“高新技術”。自水泥新標準實施后,外加劑與水泥的適應性及對混凝土性能的影響出現(xiàn)了不少問題。因此,了解混凝土外加劑與水泥的適應性,外加劑對混凝土性能的主要影響,對更好使用外加劑,處理好外加劑與水泥及混凝土的關系,充分發(fā)揮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上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一、 混凝土外加劑與水泥的適應性
混凝土外加劑與水泥的適應性問題,涉及水泥化學、高分子材料學、表面物理化學和電化學等多方面的知識,是一個極復雜的問題,但也是一個了解與基本掌握的問題。
水泥是混凝土基本的膠凝材料,全國水泥占世界水泥總量的1/3,2003年已達8.6億多噸,曾連續(xù)多年居世界。水泥新標準在2001年4月1日正式施行后,各水泥廠已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技術措施來提高水泥質(zhì)量以適應新標準的要求,主要從提高水泥早期強度、細度(增大比表面積)、C3A的含量、混合料的質(zhì)量等,使水泥達到新標準的要求,但與外加劑的適應性卻增加了不少問題。
混凝土外加劑廠也緊緊跟上,對各類外加劑進行了性能調(diào)整以達到與新水泥指標兼容性。從外加劑廠來說,盡管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從工程實踐的情況來看,問題仍然很多,如同品種同摻量的外加劑,對不同品種的水泥,效果差異,甚至同一種水泥,但不同時期效果也有差別,使用同一批外加劑的水泥凈漿流動度時大時小,其混凝土的坍落損失有時忽大忽小,甚至有時泌水、有時又不泌水、凝結時間的差異也很大,時而還會出現(xiàn)促凝現(xiàn)象等等,這些就是外加劑與水泥的適應性問題。
1.外加劑與水泥不相適應
主要表現(xiàn)在減水效果低下或增加流動性的效果不好、凝結速度太快或緩凝、坍落度損失快,甚至降低混凝土強度等,這種種不適應的問題與外加劑的品種、作用機理、原材料的選用與制造工藝、膠凝材料的成份、細度、水泥磨細階段工藝的差異有關,其他如環(huán)境溫度、加料方式和外加劑用量也會產(chǎn)生影響。
2.外加劑品種與性能的影響
外加劑特別是化學合成的減水劑性能對水泥凈漿流動的影響。如萘系減水劑的性能涉及磺化程度與磺化產(chǎn)物,縮合工藝與程度,分子量大小,平衡離子,分子結構等各種因素。水泥等無機礦物顆粒由于范德華力、不同電荷的靜電互相作用、水化顆粒的表面化學作用,導致粒子形成聚集結構,束縛一部分水,不能用于滑潤水泥粒子,也不能立即用于水化。加入減水劑等外加劑后,由于吸附作用和電荷斥力,使水泥粒子分散,絮凝結構解體,釋放束縛水并阻止粒子的表面相互作用,使水泥漿體的流動性增大,其增加的大小與其技術性能及摻量有關。
流動度大,木質(zhì)素磺鹽類(ls)流動度小,效果差。ns是使水泥料粒子形成雙電層的靜電斥力而分散,sa是使水泥顆粒表面的外加劑層互相作用的空間斥力而分散,saf與pc是靜電斥力和空間斥力兩種力的作用而分散,因而效果更好。
3.水泥礦物組份與化學成份的影響
水泥膠結料的礦物質(zhì)成份和化學成份對外加劑吸附量的多少,對流動性及強度增長有很大影響。外加劑吸附量越少的水泥漿體的流動度值越大。C3A、C4AF混水后,ζ電位呈正值,較多地吸附外加劑。C3S、C2S混水后ζ電位呈負值,吸附量較少。在水泥礦物中C3A需水量大,水化快,放熱大,吸附外加劑量大,依次為C4AF、C3S、C2S。水泥新標準實行后,水泥廠為提高強度而增加C3A與C4AF,其含量越高,適應效果越差。且C3A含量對相容性的影響遠比C4AF大,這是由于減水劑吸附于C3A或其初期水化物的表面,C3A的水化速度比C4AF快。水泥中C3A、C4AF含量低對外加劑適應好,混凝土體積穩(wěn)定性好,開裂趨勢減少。
查看全部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