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別名 |
彩瓷,粉彩瓷,瓷器,素三彩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品牌 |
其它 |
材質 |
粉彩瓷 |
擺掛形式 |
擺飾 |
表面工藝 |
印刷 |
尺寸 |
80*38cm |
風格 |
田園 |
工藝 |
雕刻 |
是否可定制 |
是 |
適用場景 |
家居 |
紋飾圖案 |
樓閣亭榭 |
造型 |
動物 |
素三彩,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綠、黃、茄紫三色而燒成。始于明正德年間,清康熙時繼續(xù)燒制。陶瓷界還有另外一種“素三彩瓷”的定義,即“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種之一,是以黃、綠、紫三色為主的瓷器,其實并不限于此三色,但不用紅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溫燒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劃好的紋樣內,再經(jīng)低溫燒成。明代制品
明代素三彩是在唐宋三彩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只是隨著瓷器燒制技術的提高,御廠改用素燒瓷胎代替以往的素燒陶胎。這一變革不僅進一步增大了“素胎”的機械強度,也提高了成品的精美程度,成為明清三彩與唐宋三彩的大區(qū)別。根據(jù)這點,又可將素三彩進一步劃分為“素三彩陶”與“素三彩瓷”兩大類。 景德鎮(zhèn)御廠在永樂宣德時期已經(jīng)開始燒制各種簡單的低溫復合彩釉瓷,色釉多為兩種,通常不叫“素三彩”,而稱“綠地醬彩”或“黃地綠彩”等,造型也主要以碗、盤、壺等日用品為主。類似制品直到成化時期依然大量制作。為清晰表現(xiàn)繪畫圖案,器身基本都使用錐刻紋做分界線。因燒制工藝尚不嫻熟,使用三種以上色釉的制品相對較少。
成化素三彩鴨熏是明朝的典型素三彩制品之一,由黃、綠、褐、墨綠、孔雀藍等多種彩釉組合而成。隨后,素三彩瓷在嘉萬時期繼續(xù)制作,只是斗彩、五彩等釉上彩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導致素三彩制作相對減少。
御廠還制作過大量的“法花”器,又稱“法華”、“琺花”等。該類器物同以上素三彩一樣,也是先經(jīng)過高溫燒制成素胎,然后填涂孔雀藍、黃、綠、紫、白等色釉裝飾,再低溫燒制。不論從工藝流程還是原材料來看,它們都應歸結為素三彩范疇內,只是因為日常生活中人們過于強調其色彩,才稱其為“法花”,顯得與“素三彩”無直接關系了。
清代特征
傳統(tǒng)素三彩
與明代制品相比,清代御廠制作更趨細致、復雜化。清初部分素三彩瓷逐漸使用黑彩勾勒代替以往的雕刻劃線,使畫面許多,這種變化應是御廠制瓷者借鑒當時五彩瓷繪畫總結改進的結果。因此,清代素三彩制品更加多種多樣,既有延續(xù)明御廠傳統(tǒng)、使用雕刻紋做分界線的,也有雕紋刻畫與其他色釉圖案互不干涉、相互并存的。這里需要提及的是不少康熙素三彩制品中白釉都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牙黃色調,據(jù)說是因為燒制不理想,才使白釉沒有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
創(chuàng)新素三彩
康熙時期,御廠出現(xiàn)一種使用黑彩勾勒輪廓的新素三彩,極可能是制瓷者借鑒當時五彩瓷繪畫風格所得的創(chuàng)新品種。清代素三彩的大變革莫過于御廠工匠在制作傳統(tǒng)素三彩時積極引用新興的粉彩,研制出素三彩與粉彩的組合器。該類器物甚至使用到胭脂紅(即葷色),使“素三彩”更加名不符實了。
區(qū)別
與明清時期的五彩、斗彩器相對比,素三彩是在素胎上掛低溫彩釉,而五彩、斗彩則是在燒制好的釉胎上施彩釉。其次,素三彩的圖案大多使用錐刻紋來表現(xiàn),工藝略顯粗拙(“素三彩”與“粉彩”的結合器除外),五彩、斗彩則是使用黑彩、青花描輪廓,圖案分外細膩。因此,同時期五彩、斗彩制品的繪畫藝術造詣也較素三彩器。 明清三彩瓷的演變,可以看出它在明初永宣御廠中慢慢發(fā)展壯大,至成化時期形成較大規(guī)模。隨后,斗彩、五彩瓷的創(chuàng)新普及令其一度失去優(yōu)勢。清初康熙御廠制作又令其出現(xiàn)高潮,雍正時期甚至與其他新興彩瓷工藝結合創(chuàng)新。在各種陶瓷工藝不斷前進的歷史舞臺中,“素三彩”也在幾度沉浮中逐步改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