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燒制的陶瓷制品變多,工藝變好,所以至今存在的,有“大清康熙年制”款識的陶瓷產(chǎn)品不在少數(shù),除了在博物館展出的一些意外,民間也有很多收藏家手中有一些。其實有些陶瓷底部也不是這六個字,寫的更詳細一些,寫到是康熙多少年制造的,還有的寫到是哪個地方制造的,還有的是各州各府制造的,要寫上州府名稱,有的甚至要寫州府領(lǐng)導(dǎo)的名字上去。
因此,我們在辨別真?zhèn)螘r,可從其字樣出發(fā)分析。一般來說,康熙時期落款為“康熙御制”四字楷書,加雙方框。雍正時期的款識也有兩種方式,一為仿宋體,一為楷書體,均由四字組成外加雙方框,仿宋體是“雍正年制”,楷書體是“雍正御制”。乾隆的款識只有“乾隆年制”四字雙方框形一種,乾隆有藍料也有褐色料款。
康熙瓷器造型特征:康熙時期瓷器造型古拙、凝重而質(zhì)樸。此時,盡管胎土精細,瓷質(zhì)堅密,但在明末器型敦厚的遺習(xí)影響下,早期的胎體,仍未能擺脫前朝胎體厚重的特征。這在康熙前期尤為。至中晚期胎體彩逐漸變薄,但又有別于雍正時期的輕薄娟秀。從現(xiàn)在傳世的官、民窯此去無中可以看出,康熙瓷器大部分都燒制的很精細,這應(yīng)該歸功于胎體的精良和制坯成型技術(shù)的純熟。
康熙時青花器物比較多,所使用的青料是明末開始用的國產(chǎn)珠明料,翠藍色,青翠艷麗,色調(diào)明快,這種青花可以渲染出深淺不同的多種層次色彩,適宜于表達各種花紋圖案,而且立體感較強,特別適宜繪畫山水,人物,同行稱贊康熙朝青花為“青花五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