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們質(zhì)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jié)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zhì)基本燒結(jié),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釉下彩——指在胎體上彩繪之后,再罩上一層無色透明釉,入窯經(jīng)高溫(1300℃左右)一次燒成,因彩繪在釉下,故名。釉下彩早見于唐代長沙窯青釉褐綠色彩繪瓷器,元代景德鎮(zhèn)窯的青花、釉里紅瓷,使釉下彩工藝更臻,明清兩代青花成為瓷器生產(chǎn)的主流。
青釉——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釉中含有<1%~2.5%范圍的鐵量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焙燒,便呈現(xiàn)青色,故名。商周原始青瓷是青釉的始創(chuàng)期,漢代趨于成熟,宋代達于高峰,出現(xiàn)了粉青、梅子青等名貴品種。
哥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至今遺址尚未找到。有的文獻上將浙江龍泉官窯稱為哥窯,實為訛傳。傳世的哥窯瓷器,胎有黑、深灰、淺灰、土黃等色,釉以灰青色為主,也有米黃、乳白等色,由于釉中存在大量氣泡、未熔石英顆粒與鈣長石結(jié)晶,所以乳濁感較強。釉面有大小紋開片,細紋色黃,粗紋黑褐色,俗稱"金絲鐵線"。從瓷器的釉色、紋片、造型來看,均不同于宋代龍泉官窯。
紋飾和器型的仿制相對容易?;镜姆椒ㄊ且猿鐾恋钠茡p瓷器作為藍本,直接仿畫原件上的紋飾;比較到位的仿制是采用細毛筆蘸墨汁在原件上勾勒出輪廓,然后用透明白紙印出輪廓,再將該紙貼在新的瓷胎上摹。為求得更高水平的仿制效果,利用電腦三維掃描紋飾可以做到與原件幾乎絲毫不差。仿制器型也是如此。
市場上有一些帶“官”字款的瓷器明顯是贗品。宋代官窯瓷器沒有“官”字款,原因是宋代官窯瓷器都是單色釉,另外,官窯瓷器只供使用,所以沒有“官”款是一般規(guī)律。五大窯中定窯有“官”字款,因為它是民窯,專為燒造瓷器,是應(yīng)該有個標志的。鈞瓷多為花盆宋徽宗喜歡養(yǎng)花,建了一個大花園,花盆多用鈞窯。鈞窯瓷器的特點是釉厚,形成了特有的紋路,叫做“蚯蚓紋”。這種紋路,后仿的瓷器很難做到。鈞窯瓷器上面的編號,從1到10號,1號大,10號小。而后仿的“鈞瓷”,其編號正與之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