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時期,宮中收藏的琺瑯彩瓷器曾集中存放在端凝殿,據(jù)檔案記載有400多件。按照清代宮廷檔案記載和琺瑯彩瓷器原盛匣之標識,琺瑯彩瓷器之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瑯”?,m瑯彩瓷器是帝后玩賞的藝術(shù)品,宮廷控制極為嚴格。制作它所需要的白瓷胎由御窯廠提供,運送到宮廷后,在皇帝的授意下,于內(nèi)務府造辦處琺瑯作由宮廷畫家精心彩繪,宮廷寫字人題寫詩句、署款,后入炭爐經(jīng)600℃左右焙燒而成。
琺瑯料是一種人工燒煉的特殊彩料,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需依賴從歐洲進口,雍正六年以后,清宮造辦處已能自煉20余種琺瑯料,而且色彩種類比進口彩料更為豐富,遂使琺瑯彩瓷器的生產(chǎn)獲得突飛猛進的發(fā)展??滴鯐r期的琺瑯彩瓷器多以胭脂紅、蛋黃及藍色作地,還有一類特有的在紫砂胎上畫琺瑯彩的器物。典型雍正、乾隆時期的琺瑯彩瓷器是詩、書、畫、印相結(jié)合的藝術(shù)珍品,是中國古代彩瓷工藝臻達頂峰時期的產(chǎn)物。那些形狀看似普通的琺瑯彩盤、碗、瓶等,已擺脫被用作餐具的功能,純屬能給人們視覺帶來美的享受的藝術(shù)珍品。,以雍正、乾隆時期的產(chǎn)量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
琺瑯彩瓷器的特點主要是瓷質(zhì)細潤,彩料凝重,畫工,色澤鮮艷明麗,燒制這種帝王和賞賜宮廷貴人賞玩的琺瑯彩瓷器極其費工,因而發(fā)展受到很大限制,在乾隆朝以后就銷聲匿跡了,康熙琺瑯彩大多作規(guī)矩寫生的纏枝牡丹和西番蓮,有花無鳥,略顯單調(diào),而雍正琺瑯彩以花卉圖案居多,山水、人物也有,當時尤為的是畫面上配以相呼應的題詩,雍正時期這些題詩的書法,并于題詩的引首、句后配有朱文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紅,其印面文字又往往與畫面及題詩內(nèi)容相配合,如畫竹的用“彬然”、“君子”章;畫山水的用“山高”、“水長”章;畫梅花的用“先春”章等。
瓷器的破損是各式各樣的,脫釉,沖線,缺肉甚至破損十幾塊的瓷器比比皆是,我們瓷器修復者就是要對瓷器等古董文物任何形式的破損加以修復,讓文物以原來的姿態(tài)亮相于世人面前。
瓷器是我國文物中的瑰寶,從古至今陶瓷器在人們的生活和發(fā)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日常生活當中的工具,常有破損.
由于時代的進步,人為和自然因素的影響,現(xiàn)在存留下來的大多有殘缺,還有一些已經(jīng)消失殆盡了,導致人們無法真正的了解瓷器的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