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觀察彩釉的析出層(色彩淺淡的紋飾周圍釉彩析出層很少,肉眼難以觀測得到,但用濕手一抹,在薄薄的清水層上立即便浮現出來。新瓷沒有這種特點),以及眼觀手摸細辨釉光,從而不至于買假上當。正是由于這種鑒識釉光的“門秘術”,才使得自己在各式“高仿”之前捂住了腰包,免遭無謂的損失。
聲明:分享好文章,傳遞正能量。本著傳播收藏文化為宗旨,圖文、背景音樂選自網絡,文化藝術
許之衡
飲流齋說瓷》
許之衡,字守白,廣州人,生年不詳,卒于1925年。許早年畢業(yè)于日本明治大學,歸國后任北京大學國文系教授及研究所國學門導師等,在中國古代詞曲的研究上頗有成就,著有《中國音樂小史》、《中國戲劇研究講義》、《曲律易知》等書。該書是他在吸收前人陶瓷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撰寫的。全書共十篇,即概說、說窯、說胎釉、說彩色、說花繪、說款識、說瓶罐、說杯盤、說雜具、說疵偽。此書條理性強,文字簡練,尤其是對某些瓷器品種的名稱、釉色的分類詳細之至。盡管研究陶瓷不是許氏所長,但該書對瓷器鑒賞的闡述卻有不沒之功。書中考證也有失實之處,如“年窯”應為“年希堯”,作者誤訂為“年羹堯等。
《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
邵蟄民原撰,余啟昌增補,民國二十七年(1939年)鉛印本。邵蟄民(生卒年不詳),北京人,好金石之學,該書乃根據其歷年親眼所見撰寫而成。全書分為總論、時代、出處、色澤、器式、款識、繪畫、賞鑒、雜記、附識,共十部分,對瓷器的發(fā)展變化、形制特征等詳加評論,引證博賅,文筆簡練。該書增補者余啟昌,字戟門,浙江紹興人,光緒八年(1882年)生,卒年不詳。佘氏于宣統(tǒng)三年(1911年)畢業(yè)于日本東京大學,歸國后在北洋中供職,1928年后棄官從文,曾在北平大學及北京大學任教。民國初年,余啟昌在友人的啟發(fā)下開始研究瓷器,此后又經歷了承德、沈陽兩處文物移存北京及故宮文物清點工作。迨至抗戰(zhàn)前夕的古物南遷,余遂立志撰述。1938年夏,得到邵蟄民的《古今,器源流考》,利用半年左右的時間為之增補重新編輯,于當年冬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