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被學界禁言,徐小虎完全不能理解:“這真是一件令人奇怪的事情——每本書都會有錯,我也會犯錯,你們可以去做研究來證明我的錯誤,為什么只是不許我發(fā)表意見?”徐小虎一直期待著有人能抨擊她書中寫錯的地方或是有年輕教授拿著這本書去繼續(xù)考究中國其他古畫的創(chuàng)作年代。事實上,什么都沒有,只是沉默。
“我仿佛成了燙手的山芋,眾人避之唯恐不及。不但沒人與我討論書里所提出的問題,我反而好像瞬間由機構(gòu)與學術(shù)刊物間消失,成為一個不存在的人。”在《被遺忘的真跡》中文版自序中,徐小虎這樣寫道。
在和美國學者的交談中,徐小虎知道大家其實都看過《被遺忘的真跡》,卻“不喜歡它”,因為這意味著他們要重新檢驗每一幅古跡,而此前的研究也基本都成了無稽之談
這樣的文化通才,前有大師無數(shù),后恐來者寥寥了。
說起傅熹年,同學王世仁和王其明印象深刻的都是“家學淵源”。
王世仁是傅熹年住上下鋪的兄弟,大學時曾去過傅家。那時傅家已經(jīng)從“藏園”搬到西城區(qū)大覺胡同的一個小四合院里。傅熹年的祖父傅增湘曾任北洋教育總長,自號“藏園老人”,家中藏書萬千。王世仁記得,連門道里都堆滿了書,書房里滿墻都是書柜,放著“二十四史”等古籍。他印象深的是希特勒的水彩畫集子,全中國就這一本。
傅熹年的父親傅忠謨是玉石鑒賞家,1951年調(diào)到文化部文物局工作。當時文物局剛成立,不少人是從外地調(diào)來的,住集體宿舍,周末常到傅家聚會聊天。其中,張珩、徐邦達和傅家世交啟功等人都是精研古代書畫的。他們閑談間說的都是古書畫,有時還展開辯論。有一次說到宋徽宗的柳鴨蘆雁圖,張珩說柳鴨是真的、蘆雁是假的,徐邦達和啟功不同意,后來確實在蘆雁上發(fā)現(xiàn)了問題。
年輕的傅熹年喜歡聽他們高談闊論,大家見他后生可教,有時也特地點撥他一二。張珩告訴他,要想了解中國古書畫,看兩本書就夠了,一本是日本人1937年出的《支那名畫寶鑒》,一本是商務(wù)印書館1936年出的《參加倫敦中國藝術(shù)國際展覽會出品圖說》(書畫冊)。張珩要他把厚厚的硬皮精裝書《支那名畫寶鑒》拿來,對照著書一幅畫一幅畫地為他講解,這回說不完下回繼續(xù),他邊聽邊拿鉛筆在書上做記號。其中就畫一個圈,特別好的畫兩個圈。如宋代崔白的花鳥畫名作《雙喜圖》,旁邊用鉛筆注明“真跡”,還有一個“故”字,意為故宮藏。傅熹年到現(xiàn)在還保留著這兩本書。
傅熹年說,前人看書畫有所謂“望氣派”之說,鑒定書畫的關(guān)鍵在于見識真跡。那時,他得到了一個極其難得的機會。
1952年后,國家收購和個人捐獻的大量書畫古籍都集中到文物局(后來全部交給了故宮書畫館),有時會有領(lǐng)導(dǎo)和來參觀。每逢有這樣的好事,長輩們都不忘叫上他。
“人家當然不能為我開放,但是有領(lǐng)導(dǎo)來的時候,你在旁邊遠遠瞧著點,他看完了你過來探探頭,這還是可以的?!眳⒂^時,還能聆聽到張珩、徐邦達等的現(xiàn)場講解。
就這樣,傅熹年看了大量名畫真跡,《千里江山圖》《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等如今如雷貫耳的“大IP”,他當時都見過了。
王其明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組里有兩個能人,一個尚廓,一個傅熹年,兩個人手下都很有功夫。
建筑科學院的圖書館搜購了很多建筑方面的書籍,有的是外文原版的。傅熹年提醒王其明,其中有兩前歐洲建筑師到鄉(xiāng)村采風所畫的建筑速寫圖冊,還有一本日本的《百棟集》,一百棟住宅每棟都配了一張平面圖、一張剖面圖和一張透視圖,可以參考。王其明深受啟發(fā),覺得浙江民居調(diào)查也可以這樣做。
傅熹年作品:浙江杭州上天竺民居寫生稿。
王其明說,光畫平面圖、剖面圖不足以顯示建筑物的優(yōu)點,要畫透視圖,傅熹年畫透視圖是一絕?!八谋憩F(xiàn)能力特別強,圖畫得可帥了。他畫的那些民居寫生圖,有遠有近,有大有小,配上的那些樹也很好。因為他對國畫的見識也比較多,很有才氣的。”
8月底,期巡回鑒定在北京啟動。在故宮博物院麗景軒鑒定書畫,以“文革”中的抄家文物為主。接下來,先后鑒定了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文物總店、中國歷史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館所藏書畫。
由于鑒定組大多是高齡老人,鑒定只在春秋兩季進行,每次三個月?!肚迕魃虾訄D》《千里江山圖》等名畫當然也要過一下眼,過完就趕緊收了,這些都是早已公認的國寶。
1985年、1986年上半年,鑒定組移師上海。在上海,發(fā)生了較大的意見分歧。
上海博物館所藏元代名畫中,有一卷題為趙孟頫所繪《百尺梧桐軒圖》。此圖絹本,青綠設(shè)色,畫的是園居閑適之景。圖中一人便服閑坐在梧桐軒中,旁有一童子捧茗,一使者抱琴,高大的梧桐樹環(huán)繞四周。全圖筆法秀雅,設(shè)色工麗。畫后有周伯琦、張紳、倪瓚等七人的題詩,都是元末名家。對此畫是否為趙孟頫所畫,傅熹年提出了不同看法。
傅熹年還回憶,鑒定組開會時,他和劉久庵常坐在一起,互相交談。每次提出反對意見,總有人會問:你說不是他畫(寫)的,那你說是誰畫(寫)的?可能有感于此,一般鑒定時定其真?zhèn)尉蛪蛄耍珓⒕免诌€進一步研究偽品,盡可能找出作偽者,如指出多件祝允明書法都是吳應(yīng)卯、文葆光偽作的。劉久庵不但熟悉大名家,還熟悉中小名家,對一些名家的不成功之作,他往往能力排眾議定其為真筆。
巡回鑒定工作于1989年底結(jié)束,共過目全國6萬多件書畫作品。作為鑒定成果,出版了10冊《中國古代書畫目錄》,其中編成24卷彩色《中國古代書畫圖錄》
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