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古瓷會出汗”。瓷器的年齡不同,衣著也不同。所以在相同的溫度、濕度下,捧在手里,其干濕感也會有明顯的不同。一般說來,瓷器的年齡只有在200歲以上者才會有出汗的手感,但800歲以上的瓷器卻也少有出汗的濕潤的手感。
新的瓷器,無論是蒸煮還是燒烤,無論是打磨還是涂藥,無論是土埋還是海泡,任他絞盡腦汁、搜索枯腸、百計千方也終究無濟于事,諸多努力也許能蒙騙人們觀感,但欺騙不了人們的手感!
瓷器手頭的軟硬感是一種綜合了視覺的線性剛?cè)岣小⒂|覺的銳性利鈍感的復(fù)合性感覺,而不是一種純粹的質(zhì)地剛性的軟硬感。越窯瓷器無論是釉色、廓線還是文飾相 較于其他任何瓷器品種都有一種冷硬、生硬、挺硬感,定窯的陰線刻畫與耀州窯的陰地刻花工藝,都有其各自特的剛硬的特性。
瓷器的品種窯口不同、歷史年代不同、保存環(huán)境不同、脫玻程度不同,都會導(dǎo)致瓷器釉面粗細感方面的差異和不同。
古代民窯的瓷器,往往簡易、粗糙、率意,其粗細感為粗糙;古代官窯瓷器,盡管技藝水平和用工選料方面為歷代之,但終究逃脫不掉歷史自然衰變的法則,所以其手感并不如近現(xiàn)代的新瓷那樣精細,反而略顯粗糙。
判斷一件東西的真?zhèn)危鈴挠?、器型、紋飾、燒造方法等傳統(tǒng)鑒定方法出發(fā)還不夠,我覺得用一些痕跡的方法來輔助鑒別,很有必要。
比如說傳世的東西一定要有傳世使用的痕跡,這點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凡是流散在民間的東西,它的經(jīng)歷一定是非常之坎坷,這和故宮不一樣,故宮依然有很多東西非常光鮮,那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保存的,這些東西我們很難見到,也很難摸到。在判斷傳世品當中,自然使用痕跡是我們鑒定的一個重要方法。
一次鑒寶中,一位老先生挺不留情面地拿來一個大將軍罐,往桌子上一擱,指著我鼻子說“坐那兒”,嚇我一跳。沒等我開口他就說:“你先別說話,這件東西的真假不重要,你得給我說出為什么。別兩個字,假的,就給我打發(fā)了?!蔽野堰@個罐子翻過來,對老先生說:“我給您提個問題,圈足,圈足里面檐口的位置磨損程度為什么和外面的磨損程度是一致的?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它能磨損這么一致?您能告訴我嗎?”老先生確實是一位前輩,拿過來說:“假的,不用說了?!?br />
什么是正常的使用痕跡,什么是人為的使用痕跡,在摸索中大家會慢慢了解。一看感悟了,沒有問題;再看迷惑了;再看推翻,不相信了,經(jīng)過幾個來回以后,就會總結(jié)出一個適合自己的區(qū)別痕跡的方法,這樣再鑒定才會有意義。